曾幾何時,煤矸石是廢物的代名詞,或被扔掉造成污染,或被低價賣掉效益流失。如何才能真正吃干榨凈、不浪費寶貴的資源,讓這部分煤矸石變廢為寶?
“煤矸石只有經過脫碳處理,才是真正意義上的‘變廢為寶’。”該集團子公司——新材料公司相關負責人如是說。
近年來,該公司秉持“科技引領、綠色低碳”發展理念,以“煤矸石自熱式脫碳”技術成果應用為抓手,聚力核心技術研發攻關,持續延伸產業鏈條,拉升產品附加值,在煤矸石綜合利用領域深耕細作開花結果。
以科技創新為主導,為新質生產力增添新內涵
搞清腦袋,才能裝滿口袋。利用煤矸石,有何經驗可學?綜合利用煤矸石成了新材料公司的必然選擇。
作為淮海實業集團的一家專注于煤矸石綜合利用的科技型中小企業,新材料公司具備年處理110萬噸煤矸石產能,其“煤矸石高效脫碳”項目團隊還獲得淮海實業集團第一屆“科技大會”創新成果特等獎。
這一成果來之不易,背后是該公司從“0”到“1”的不斷突破。
2019年5月,他們和金屬材料頂級學府--中南大學牽手,協力構建產學研平臺,合作開發燒結機原理煤矸石脫碳技術,借他人之智慧,解自己之難題;2020年9月完成實驗室研究,2021年6月通過專家初步技術論證,并展開多條生產線實地考察,2022年3到8月,與國內三大冶金設計院、大學教授不斷碰撞思想火花,融合冶金與建材兩個行業理念,真正構建、豐富、完善、明確了高效脫碳生產工藝及裝備技術的項目系統方案。
由此歷時5年,雙方完成國內首臺套高效脫碳裝備與技術研發,實現了從“0”到“1”的突破。
以成果轉化為抓手,為新材料產業注入新動能
通過先進的技術工藝裝備,以將矸石變建材、變固廢為資源,讓煤矸石“再次閃光”,力求將矸石綜合利用科技創新成果工業化應用,為新材料產業注入新動能。
算清這筆賬,新材料公司項目團隊說干就干。聚焦固廢綜合利用技術領域,聚力開展“煤矸石自熱式脫碳技術”成果應用轉化,延伸產業鏈條,持續深化技術創新、產品創新,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。
據介紹,該技術生產的新型膠凝材料,在同等技術指標性能情況下,比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可節約50%的能源消耗,減少43%二氧化碳排放、降低40%的生產成本,具備低耗能、低排放、低成本的顯著優勢。
除此之外,新材料公司的“一線兩窯”生產線還是國內首臺套技術應用,是基于“尖30”項目的縮小版中試項目,對全國煤矸石固廢綜合利用起到示范引領作用,對未來新型材料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。
如今,“煤矸石自熱式脫碳技術”是冶金與建材技術的融合再創新,屬原創底層技術,填補了國內外煤矸石資源化、規模化、高值化利用技術的空白,開辟了煤矸石固廢處置新局面。
以綠色發展為根基,為新興產業擦亮發展底色
無論是煤矸石綜合利用還是產品研發,“新材料人”做到這,都還沒“盡興”,還要進一步延長鏈條、增加價值才行。
該公司自成立以來,從“技術研發、項目建設、生產管理、銷售運輸”等環節,全過程控制能耗、降低排放,選擇煤矸石自熱工藝,將煤矸石“吃干榨凈”,且不新增固廢,就是這一宗旨的縮影。
在他們看來,與其在清除固廢、另起爐灶上煞費苦心,倒不如在變廢為寶上多下功夫、將排污與利用合二為一,將經驗與實際相結合,找尋適合自己的突圍良策。
同時,他們還利用固廢協同,生產新型膠凝材料,制造低碳水泥,制造綠色建材產品;還加大環保資金投入,申報“綠色工廠”,打造煤矸石固廢綜合處置綠色制造示范生產線……
綠色轉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,產品研發、科技創新、項目建設只是公司發展歷程的第一步。淮海實業集團新材料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,面向未來,“新材料人”將自我加壓、精益管理,全面提升發展質量,積極履行社會責任,展現國企擔當,在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國企的偉大征程上闊步前行。(來源:人民網)